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造福山区群众的民生大计 实现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我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调查与启示

时间:2018-11-14 11:10:31文章来源:

刘一江
 
  从2011年初开始,石家庄市在六个山区县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五年来累计投入经费9.08亿元,其中建设投资7.64亿元,征地投资1.44亿元,市本级投入3.04亿元。 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引领,科学顶层设计,新改扩建项目学校82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促进山区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深山区45个乡镇已累计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4.9万余名,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1.35万名家长走出大山、进城务工,直接惠及21.6万贫困人口。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通过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我市太行山区已基本实现了小学生以学区为中心就近集中,初中生向县城集中,高中生按报考志愿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的总体目标,走出了一条以教育扶贫带动山区群众拔穷根的好路子,为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得到山区县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引起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一、 山区教育扶贫,着眼扶贫开发大计的重大决策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但发展不均衡。全市6个山区县中,4个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涉及45个乡镇60多万人,其中年人均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村达820个。我市实施了综合扶贫、产业和项目扶贫等扶贫工程,但山区贫困的面貌未得到根本改变,扶贫任务依然艰巨。究其原因,是山区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分散落后,教育发展滞后,好的校舍、好的师资、好的教学条件与山区无缘,导致山区孩子上学难、升学难及中途辍学等现象,使得一代又一代山区人靠教育提高素质、改变贫困面貌的梦想屡成泡影。
 
  如果山区教育得不到均衡优质发展,山区孩子贫困的命运就无从改变,山区实现彻底脱贫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没有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幸福。市委市政府从改变山区教育现状、实现全市脱贫大计的高度,研究确定了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重大决策,并将此工程列入“十二五”规划和全市“十大民生幸福工程”和“为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全力推动。实践证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我市针对山区教育现状、着眼扶贫开发大计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惠及山区群众的民生工程,是建设幸福石家庄的必然选择。
 
二、多方筹资,协调联动,强力推进学校建设
 
  2011年3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区教育扶贫工程建设指挥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扎实推进。六个山区县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半年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25所中小学的新、改扩建工程。
 
  1、破解资金瓶颈。工程涉及的6个县共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6所,规划建设投资8.6亿元,其中建设资金6.3亿元,征地费用约2.3亿元。我市按照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企业援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原则,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按照《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在没有年度预算的情况下,共挤出6000万元用于山区中小学校舍的新改扩建。市教育局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纳入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落实资金1800万元。为平山、灵寿、行唐争取“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项目中央资金2800万元。市扶贫办为赞皇县争取省“以奖代补”奖励资金150万元,为平山、赞皇争取到每县15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平山县开展实施了3项关注支持教育事业的活动,资助资金达469万元,受益学生3200多名。
 
  2、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两办联合印发《石家庄市开展“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募捐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肩负起社会责任,多形式为山区贫困群众尽早脱贫献爱心。全市工商企业和企业家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河北银行捐助山区教育扶贫工程200余万元,全部用于赞皇县野草湾小学扩建。北人集团、供电公司和石药集团共向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捐赠了价值数百万的教学器材和生活用品。
 
  3、协调相关部门强力推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论证56所学校的规划设计,统筹教师、学生及教学设施安排,跟踪督查建设进度。市国土局将解决土地指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根据各县实际需要和工程进展状况,及时提交立项手续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多次协调跑办土地指标,将工程项目404亩用地成功列入全年用地计划盘子,确保了新建寄宿制初中项目建设进度。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做好退耕还林、农业开发等工作。人社部门积极为学校配备教师,对学生家长组织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做好山区群众转移就业工作。
 
三、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多项措施惠及山区孩子
 
  学校建成后,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重中之重。针对山区孩子大多家庭贫困的实际,有关部门出台实施了多项惠民举措,山区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1、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为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制度,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制印了《石家庄市山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全面提高学校教学、安全、卫生、饮食、宿舍管理以及生活教师配备等管理水平。投入使用的学校尤其是一些新建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美味可口的饭菜,温馨舒适的宿舍,方便安全的班车,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校良性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各中小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学校管理,千方百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最大程度让家长满意放心。赞皇县寄宿制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对学生进行24小时无缝隙管护,并安装校园网络监控设备,严格实行食堂管理制度,保证学生一日三餐的营养配比,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用技能。着眼于建名校、树名师、育英才,制定了城乡学校帮扶机制,开展了“城乡结对、互助共赢”对口帮扶活动,帮助山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业务理论素质。目前,56所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与市内六区名校均已结对,近千名教师到市区参加了“国培计划”等特色培训。同时由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和骨干培训教师、教研员等组成团队,每月3到4天深入到山区学校“送教下乡”。同时,为了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拓宽山区学生进城就业致富渠道,市直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山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工作方案》,鼓励引导未升入高中、大学的山区学生全部免费上职业学校,通过巩固现有职业教育规模,增设专业技术课堂,增强容纳学生能力,满足学习需要。山区6县还开通了对学生家长的免费技能培训,增加他们的外出创业打工技能。
 
  3、专项补助保障学生享受良好生活条件。针对山区孩子大多家庭困难,往返学校路途较远的现状,山区6县规定所有项目学校免除寄宿学生的住宿费,并补贴生活费、交通费,其中对23%的寄宿制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000-1250元的生活补贴。赞皇二中还实现了全体学生每人每月再分别增加100元生活和20元交通补助。为学生发放补助,真正解决了一些贫困家庭的负担。如元氏县7中学生时浩天住校后,其父母租住在县城打工,每月除去日常花销和租金外,为家庭增收2000多元,其父亲高兴地说:“孩子上学有补助,学到技术能打工,将来在县城买套房子也不再是梦想了”。 
 
  未来三年,我市将从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等五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山区教育扶贫,既是一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战略性工程,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启示之一、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山区教育扶贫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将贫困人口转移到城镇就读,进而促进其成长、成人、成才,使贫困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贫困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只是简单的建校,也不是单纯的扶贫,而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山区人面貌的重大战略工程。这项工程虽然投入多、见效慢,但确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惠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久大计,是使贫困山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启示之二、扶贫与教育紧密结合,抓住了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探索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开发之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如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我市把目光投向了教育,着眼于从优化教育这个链条的起点开始,用良好的教育提升人口素质, 让山区孩子接受全面优质的义务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熏陶,真正实现教育好一个孩子,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改变贫困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建设一个新的幸福家园的目标。这一战略举措,进一步诠释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扶贫开发与教育结合,全国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石家庄领全国之先,因而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启示之三、引导山区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镇化进程,为加强社会管理闯出了一条新路。教育扶贫,实质是教育移民,最终目标是引导山区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目前,山区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就业、就医、出行等生产生活非常不便,社会治安、生态环境、计划生育等问题突出,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成为社会管理的一大桎梏。教育扶贫使山区群众逐步纳入城镇管理之中,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方面与城镇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促进社会管理大有裨益。因此,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覆盖山区6县60万人口,为加强山区县社会管理创出了一条新路,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