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简要历程

时间:2018-11-30 10:13:06文章来源: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36年来首次发生变化。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是我们党确定的中心任务、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理论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里提到的“基本的矛盾”就是社会主要矛盾。

  根据这一理论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伟大斗争,保卫了国家安全,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安定了社会秩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党的八大明确阐述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1956年9月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尽管八大的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在表述上还不尽完善,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论断突出了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历史已经证明其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这一论断把握住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直接启发了改革开放后将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规范地确立在需要与生产的关系范畴之上,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端。

  在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三、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

  由于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加之毛泽东对主要矛盾已经变化的思想并不巩固,八大和毛泽东关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并未能坚持多久。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说法在翌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到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则进一步被系统化。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主要矛盾,只能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了对我国社会发展直接动力问题上的根本性错误,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遭受了极大挫折。

  四、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经典论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解放了思想。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和五届二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新论述是认识转折的开始。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把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地规范于需要与生产的关系范畴,克服了八大表述的缺憾,又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的具体历史性。这一论断被写进了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修改的党章总纲,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基本形成。之后,这一经典论断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及修改的党章所肯定和坚持,并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五、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和重大战略判断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得出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为新时代我们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3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方面也都出现了质的变化。

  在社会生产方面,我国已经不再落后。一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二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产业结构逐步迈向中高端。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落后面貌彻底改变,但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一是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二是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三是整体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在人民需求方面,我国社会人民群众的整体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人民群众需要的品质层次在不断提高,生存需要正在向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拓展,内涵在不断丰富,物质需要正在向政治、文化等精神需要、社会需要拓展,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此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贫富差距拉大,人民群众不同需求主体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群众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时还会引发新的矛盾。

  总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现阶段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