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巩固和建设(一)

时间:2019-09-06 15:52:02文章来源: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巩固和建设
 
  一、中共地方组织的整顿与巩固


  1938年上半年,石家庄所处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各级地方组织已基本建立和健全起来,党员数量猛增,党组织从隐蔽走向半公开,切实加强和改善了共产党对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但是,地方党组织在大发展中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党员时,有的地方搞突击,有的地方发起“冲锋运动”,还提出以“飞机的速度,竞争的精神来完成并超额完成计划”等口号;有的地方出现了“拉夫”现象,在街上摆桌子写名册;不经支部讨论,不经上级领导机关批准,个别党员、干部就可以单独发展党员;不严格把关,没有必要的手续或手续不全,以致有的人入了党还不知道自己是党员,不知道共产党是干什么的,甚至个别投机分子、阶级异己分子也乘机混进了党内。因此,整顿党的组织,提高共产党员素质已成为客观的必然需求和当务之急。
从1938年4月到1939年底,石家庄各地(特)委迅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的有关指示,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了上述偏差。

  开办训练班,提高党员的素质。培训的内容是讲党的基本知识,使大家明白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讲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使党员了解党的抗战方针政策,坚定抗战胜利信心。元氏县委从1938年下半年到1939年底,对新党员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巡回教育。县委编印了党的基本知识小册子,由县委领导成员分区包片直接深入农村基层支部培训新党员,使新党员明白共产党同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团体的根本区别,共产党员同普通老百姓的区别,如何在抗日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了培养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县委还将党员中的骨干送到特委、省委党校培训学习,然后把他们补充到各系统的领导岗位。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后,平山县编写了新党员训练大纲逐级培训党员。区委培训党支部委员,支部委员培训党小组长,党小组长培训党员。1938年8月至10月,平山县7个区委共举办培训班49次,培训新党员430名。


  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冀豫晋省委会议以后,各抗日根据地根据“严密党的组织”的指示,各县委机关基本上由半公开转入秘密状态,除影响特别大、特别“红”的共产党员外,其余地位不太公开的县委领导都采取了秘密工作的方式,以务农、经商、做小生意等职业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县委以下的区委及各系统间的党团基本上不再发生横的关系。同时开始组织整顿,中共党员一律重新登记审查,把忠实于党的组织、积极从事党的工作的革命分子确定为正式党员。对政治思想上认识较差,缺点较多,但本质好的抗日积极分子,特别是一些工农分子,确定候补期,限期改正。确实属于混进党内的投机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坚决予以清理。1938年4月下旬,晋察冀第四特委组织部长栗再温落实省委指示,到灵寿县指导整顿工作。灵寿县、区委对现有党员登记造册,重新逐个审查,清除了混进党内的坏分子,建立健全了23个中心支部、109个党支部,恢复了2165名党员的党籍。但在8月底,通过灵寿县震动晋察冀边区的错杀共产党员刘庆山事件,发现了灵寿县某些党内领导干部存在的贪污受贿、工作不负责任、执行党的指示不坚决、组织观念淡薄等问题。于是在9月份,栗再温再次到灵寿县主持整顿工作,对当事人进行了教育、处理,清除了不良分子。

  1939年9月以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整顿暂告一段落,随之进行了各项制度建设。例如发展与开除党员、党员恢复党籍履行手续制度,定期学习制度,会议制度,汇报制度等。

  鉴于国民党内汪派公开鼓吹“曲线救国”论,顽固派制造摩擦日益严重以及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疯狂围攻、“扫荡”,为了适应斗争形势,使党组织更富有战斗力,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从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实行全面的整顿、巩固,1939年8月25日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停止党员的发展,进一步洗刷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加强党内教育,提高党的纪律,加强党的团结。10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曲阳县青山村召开组织工作会议,制定了晋察冀边区巩固党的总方针,一般停止党的发展,集中力量搞好党组织的整顿与巩固;同时加紧克服不平衡现象。会后,10月中旬和11月,晋察冀第四地委先后在平山县西柏坡村和灵寿县寒巴村两次召开县委领导会议;12月,冀中第二地委召开会议贯彻“青山会议”精神,强调组织整顿巩固,提高党员的阶级觉悟和政治水平。从这两个地委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具体情况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平山、灵寿、行唐、深泽、无极等县经过大发展,已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有的县虽然党员数量不大,但组织不够巩固,工作较混乱。类似情况县一律停止发展党员。二是正定、新乐、井(陉)获(鹿)等县主要是发展不平衡。有的区、村需要整顿巩固,有的区、村需要在审查登记的基础上慎重发展,在发展中整顿巩固。从1939年底到1940年春,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的部署,各县首先用半年时间进行组织整顿,逐级清理混进区、村领导机关的阶级异己分子。组织整顿重点抓审查干部、整顿支部和健全领导三个环节。大体步骤为:一是自下而上审查、鉴定县委、区委,保证县、区领导机关掌握在经过考验和忠实可靠的干部手里;二是县委成立审干委员会,组织支部检查团,对支部和党员逐一审查鉴定登记,组织处理有问题的党员干部,清除叛变投敌分子、贪污腐化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1940年4月,北方分局干部会议以后,整党工作从组织整顿逐渐转入思想和政治整顿。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党委指定和编制的教材,以流动训练班和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对干部党员进行阶级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纪律教育。

  到1940年秋,晋察冀边区党的整顿工作大体进行了十个月。灵寿县经组织考察鉴定,从党内洗刷了78名阶级异己分子、投机分子、汉奸特务分子和地痞流氓。县区党员干部262人中,有90人参加了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党委的培训;村级党员干部4305人中,有232人参加了区级培训。所有党员都学习了县委编印的《党员须知》《识字课本》《支部倾向问题》等一些党内文件,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1939年9月,中共晋冀豫区委在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在一段时间内暂停一般的组织发展,只在薄弱地区和薄弱部门适当发展,把巩固党的组织作为党的建设的中心工作。1940年4月15日,区党委召开第二次组织联席会议,进一步讨论党组织的整顿问题。从5月开始,全区第一次普遍整党全面展开。赞皇县委在培训骨干、举办训练班、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对党组织进行了组织整顿,洗刷不合格党员。到1940年底,洗刷不合格党员1000名,占1939年底党员总数的40%。党组织的整顿,提高了党员质量,大大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1940年5月,冀南区党委召开地、县委书记会议,确定了以加强党的领导,纯洁党的组织,加强支部建设为中心的整顿任务。6月,冀南第一地委、第一专署、第一军分区所属赵县、栾城、藁城(南)、晋(县)南、束(鹿)北、束(鹿)冀(县)、晋(县)北、正(定)获(鹿)、宁晋、赵(县)元(氏)宁(晋)划入冀中区,与冀中的深(县)南县共同组成新的冀中第一地委、第一专署、第一军分区(不久改为冀中第六地委、第七专署)。9月,元氏县划入冀中七专区[1]。该地委继续领导所属各县进行整党工作。首先对所属各县领导机构进行整顿调整,同时张贴布告,对原冀南一地委进行的“2.14行动”[2]进行甄别,恢复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为了消除某些党员因为该行动而对抗日前途产生的消极认识,栾城、藁城(南)县在晋县大、小尚村举办党员培训班,反复学习《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目前任务》和《怎样发展和建设党支部》等,提高党员抗战的必胜信心和建设基层党组织的能力。此后,栾城、藁城(南)县党政干部分别在县武装的掩护下,分批秘密返回本县开展恢复隐蔽根据地的活动,发展党的力量。元氏县在日军九路围攻以后大部沦为敌占区。冀中六地委从实际情况出发,协助县委在城南、城北分别建立秘密区委,重新恢复了敌占区平原党组织关系。12月底,又在割髭岭村召开组织工作会议,讨论在残酷斗争环境中,提高思想,坚定立场,巩固党组织的问题,作出了对党员进行长期抗战的思想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和革命前途教育的决定。

  总之,各地、县地方党组织经过整顿,领导机构更加健全,领导能力大大加强,政治水平显著提高,组织更加纯洁、巩固。特别是党的基层支部经过民主选举,党员经过思想教育,解决了原来存在的一些不团结、贪污腐化、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树立了正气。但是整党中尤其后期的洗刷也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剪子洗刷”(即用剪子把一节党员名单剪掉);一种洗刷欠认真,“优容姑息”。[3]这两种现象说明,党组织虽经过重新整顿,并不等于共产党就十分巩固纯洁了,党的整顿的任务是经常的,也是长期的。
 



[1] 1941年1月,元氏县由冀中七专署,重划归太行一专署。
[2] 1940年2月,冀南第一地委遵照区党委个别领导人的指示,在地委所属各县进行的一次肃清汪派势力的行动。尽管各县委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抵制,仍扩大了打击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第159、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