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巩固和建设(三)

时间:2019-09-06 15:48:55文章来源:

  三、地方人民抗日武装的全面建设

  1939年以前,各抗日根据地部队在战斗间隙曾分别进行过不同规模的整顿和训练,军政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因为作战频繁,部队发展很快,不少新组建和扩编的部队未能及时进行教育和训练,政治思想工作相对薄弱,军政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组织体制急需整顿。另外,由于斗争环境变化,各地原来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自卫队已不能担负日趋频繁的战斗任务,开始购买枪支,这样由青年抗日先锋队、基干自卫队组成的民兵便应运而生。民兵组织如何建设,如何开展斗争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939年2月10日,八路军总部发出整军训令。21日,晋察冀军区在整军中创建主力作战部队,使部队更加八路军化、正规化。3月,晋察冀第四军分区从原第七、八、九3个大队各抽部分骨干力量组成分区主力团第五团,由陈祖林任团长,肖锋任政治委员。全团共4750余人,武器配备精良,富有战斗力,主要活动于平汉路以西、滹沱河以北,担负晋察冀军区的机动作战任务。5月,该军分区又编成平(山)井(陉)获(鹿)游击支队和正(定)新(乐)灵(寿)行(唐)游击支队。各游击支队及下辖县游击大队按区域分散活动,相机打击敌人。7月,冀中独立第一旅在平汉路西整训后,改编为军区特务团,划归第四军分区,活动于平汉路以西、滹沱河以南。整编后的第四军分区主力团实力达5840余人。同时,冀中第二军分区以第二十二、二十四大队和冀中第四军分区两个营合编成第二军分区主力团第十七团;8月又以二十三大队编成第二十二团。两团成立后,先后组建了无线电分队,为完成作战和其他各项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之后,在各县游击大队掩护下,各主力团寻找隐蔽地带集中精力进行整训。政治整训注重党的建设,清除不合格党员,发展新党员,注重提高广大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保持红军的优良传统,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在政治整训的基础上开展军事训练。排以上干部以学习游击战术为主,提高作战指挥和管理能力;战士以提高射击、刺杀、投弹三大技术为主,同时进行袭击、伏击、攻点克碉等作战训练。


​  为防止国民党顽军对根据地突然袭击,1940年1月,各抗日根据地再一次进行政治整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向各军分区发出为期6个月的政治整军命令,围绕巩固提高部队党的各级组织,转变政治工作作风,加强政治工作及开展反不良倾向等内容进行整训。经两期整训,从部队党的组织中洗刷了一批阶级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严密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基本克服了部队中贪污腐化、军阀主义和土匪作风,形成了遵纪团结的良好风气。

​  晋冀豫军区于1940年1月先行政治整训。到5月5日一二九师发布政治建军整军训令时,部队建设逐渐转入整编阶段。6月,晋冀豫军区撤销,成立太行军区。原晋冀豫第二军分区改称太行第一军分区,领导赞皇、元氏、高邑、获鹿(南)、井陉(南)、临城、内邱、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等县的武装斗争。
经过这次整训,主力部队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各连队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党员数量增加。如晋察冀第四军分区第五团,党员数量达到了总人数的30%以上,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纪律条令和工作制度,部队在行政管理上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  党在建设主力部队的同时,进行了各级地方人民抗日武装建设。这时,各地方人民武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人民武装从动委会分离,彻底独立,县级以上都成立了武装科,直接领导县区村人民武装;二是敌人“扫荡”时,原来的自卫队由于缺乏战斗锻炼,难以抵抗日军的猖狂“扫荡”,一些村庄即自发组织青抗先、基干游击队、模范队担负起战斗任务。新的斗争形势促进了人民武装的发展。深泽、安国、定南等县在县武装科领导下,将男24至35岁,女18至30岁,身体健康,坚定勇敢的先进分子吸收加入基干自卫队。1939年7月,又将16至23岁的优秀青年吸收到青抗先。石门周边各抗日根据地基干队、青抗先、模范队的普遍建立为组建民兵组织打下了基础。

​  1939年9月,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边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队暂行组织条例》,发出组建“百万民兵”的号召。各级党委选拔优秀的共产党员担任各级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和民兵组织的领导职务。
各级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和冀中第二—第七地委组建了第二游击总队。原地委军事部长尹炎诗兼任总队长,地委书记张雪峰兼任政治委员。第二游击总队除下辖3个营外,还领导深极、新乐、藁无、安平、安国、深北、定南7个县的抗日游击大队、48个区抗日游击小队,共计3100多人。从1939年上半年到1940年夏,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平山、灵寿、行唐、正定(西)、获鹿(北)等县先后在基干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县抗日游击大队和区抗日游击小队。各县三五百人不等。这些武装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正规部队打击和骚扰敌人,镇压汉奸,保卫地方政权与群众团体。1939年10月成立的平山回舍大枪班,由于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屡建奇功,被晋察冀边区授予“模范大枪班”称号。


​  村、区、县人民抗日游击武装是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不竭的后备兵源。在各县县大队大部陆续升编为八路军正规部队后,各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又重新组建地方人民武装。对新组建的县、区游击队,主力部队帮助整训,使之很快提高了政治、军事素质。1940年,束北、束冀两县在整顿县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民兵武装。到年底,两县民兵已发展到6500多名,参加战斗几十次,成为县、区游击队的有力助手。

​  1940年8月1日,太行军区干部扩大会议后,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赞皇、元氏等县成立了武装工作科,着手组织以青抗先和基干自卫队为骨干的民兵队伍。民兵组织的普遍建立,使其与原自卫队有了明确的分工。自卫队负责站岗放哨、送信等一般性抗战勤务,而民兵则负责夜间岗哨,对敌封锁,警戒及袭扰、疲惫、消耗敌人。民兵武装是人民武装的基本力量,是主力团的有力助手,同时也是补充区、县游击队和八路军正规部队的丰富源泉。在抗日根据地,民兵和主力团、游击队以及广大群众相互支援,密切配合,构成人民战争的强大武装力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