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石家庄党史网——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

缑增福:说到修建“引岗渠”,就有无穷的启动力,就觉得无尚光荣

时间:2019-05-05 15:51:04文章来源:

  1969年至1974年,河北省的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过五年苦战,修建了102公里长的引岗渠,引水22立方米/秒,灌溉三县56万亩土地,使山川披绿,大地换装。2001年,原中共获鹿县委书记、修建引岗渠总指挥缑增福,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了《对修建引岗渠的回顾》一文。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回顾修建引岗渠的光辉岁月。
 
 
◇引岗渠示意图
 
   “引岗渠”建成已20多个年头了(2001年),我虽然早已离开那里,但每想到那段往事,就心潮澎湃,历历在目。群众那种盼水如饥似渴,修建中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战天斗地的场面,如同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像一曲嘹亮的歌声回荡在耳旁。

 
 
◇引岗渠——群英大渡槽
 
  获鹿县(今鹿泉区)的干旱缺水,史书早有记载。汉朝大将韩信镇守土门关时,就因缺水而发愁。千百年来,获鹿人民为了解决水的困扰,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早在汉代时就从平山境内引过冶河的水,修过太白渠。解放前夕引过井陉绵河水,修建了源泉渠。解放后又引滹沱河水,修建了计三渠,还与井陉县联合修建了人民渠。这些工程在当时都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终因水源不足或河流改道,而不能适应农田灌溉的需要,缺水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969年,获鹿县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大的调整。我到任不久就任县委书记,领导班子年富力强,较为团结。大家一致认为全县当务之急,是排除“文革”中的干扰,把经济搞上去,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水利入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经过多次调查研究,经过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勘察设计,在地区水利部门的倡议、协调下,决定平山、获鹿、元氏3县从岗南水库中引水联合兴建“引岗渠”。

  “引岗渠”上引平山岗南水库之水,经获鹿下输到元氏县“八一”水库,逶迤太行山前,全长200华里。引水22个流量,涵盖3县27个乡镇145个村庄,61万人口,灌溉56万亩土地,是石家庄乃至河北大型灌渠之一。沿途共设有大小建筑物432座,其中渡槽20座,隧洞7处。获鹿县因收益面积大,担负了全部工程的70%。除承担全部建筑物外,还承担了一部分明渠开挖任务。工地分布全线,高峰时上民工万人以上。
 
 
◇引岗渠——人民渡槽
 
  “引岗渠”的修建遇到最大的困难,一是“文革”的干扰;二是财力物资的短缺;三是工程上的两大难关。

  时值“文革”动乱岁月,因此首要工作是讲大局,消除派性,联合起来修建“引岗渠”。饱受缺水之苦的获鹿人民很快统一了思想,表示拥护修建“引岗渠”,要人有人,要物给物。大部青壮年踊跃报名出征引岗。同时根据中央落实干部政策精神,把大批被赶入“五七”干校的干部请回机关工作。农村中一批老干部、好干部也调整到了班子里。这些同志不论在修建“引岗渠”当中,还是在发展经济、稳定全县局势中均发挥了很大作用。

 
 
◇技术人员在检查工程进展和施工质量
 
  为了解决水泥、钢筋的不足,我们修改了原设计方案,利用当地石头多的有利条件,把倒虹吸改成了石拱渡槽。为了解决资金的不足,在修建“引岗渠”的同时发展了一批石子、石灰、小水泥等县办和乡镇企业,解决了施工中的燃眉之急。

 
 
◇施工人员研制的土塔吊,解决了高空垂直运输问题
 
  “引岗渠”施工中,工程难度最大、技术性最高的两处,一是攻下常峪岭,二是拿下冶河滩。

  “常峪隧洞”位于平山县王常峪和北水村之间的常峪岭上,隧洞从60米深处腹地穿越,其特点是隧洞长、塌方严重。凿这样的隧洞是史无前例的,从技术人员到领导指挥者都没有经验,只好边干边学。缺少机械设备,就群策群力自制机械,并通过购买、求援借用等办法,筹集到了手摇的、电动的、柴油的各式各样的空压机,加快了打洞的步伐。创造了“短进快砌”等安全施工方法,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塌方。
 
 
◇南鲍庄村西南的穿山工程
 
  在修建隧洞最困难的时候,驻获鹿部队大力支援了“引岗渠”的修建,体现了军队和人民的鱼水之情。

 
 
◇驻获鹿部队在太平河工地参加劳动
 
  冶河枢纽工程是多功能、技术性高、全线最大的建筑群体,它承担着平山县南跃渠、兴民渠、大同渠和西冶大型水轮泵站的输水,又为源泉渠和冶河灌渠本身的输、配水、分洪、泄洪的诸多功能。
 
 
◇冶河枢纽工程
 
  这项工程共投工230万个,由当时大河、牛山、永壁、李村等12个公社承担施工,共用标准料石10多万立方米,水泥1万多吨,奋战了二年全部竣工通水。
 

 
◇引岗渠工程施工现场
 
  冶河工程建成后,冶河之上出现了一道人造长虹,形成水上有水,渠上有渠的美丽画卷。当地群众说,1958年国家为修建岗南水库时拉来满河滩机器才在河上修了这座铁路桥,没想到一个县拉来了满河滩石头就修成了这碧水长流的大渡槽,真是群众力量大如山。因此,把这气势恢弘的渡槽命名为“群英渡槽”。当时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记者曾以航拍摄影送北京农展馆,在前厅与虎头山大寨田摄影同时展出。石家庄地区也以经济发展成果,把“群英渡槽”画面用外文展现在广交会上。

  两大主体工程的竣工,加快了全部工程的速度。历经了四个酷暑寒冬,于1973年冬“引岗渠”全线建成开闸放水,“艰苦奋斗修引岗,誓把获鹿变水乡”的口号终于实现了。
 
 
◇引岗渠纪念碑
 
  1973年11月11日,省委领导刘子厚、郑三生、马辉在地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到“引岗渠”视察,高度评价了获鹿县的工作,并说:“农田基本建设在全省带了头。”

  “引岗渠”建成后,人们没有松劲,为了发挥渠道更好效益,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全面的成龙配套工作。获鹿境内渠道全部用料石浆砌过,做到不渗水、不漏水。平山、元氏境内也完成了浆砌,修建了支渠30条,干斗渠118条,扬水站100处。还修建了一批小水汪、小塘坝,使“引岗渠”形成了旱能灌、涝能防、长藤结瓜的网状工程。渠道放水后,原来一部分不能打井的地方,由于地下水的回升,群众又新打井3200眼,做到了渠井双用两保险,使水利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引岗渠”建成后,获鹿全县水浇地面积达到3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3.9万亩的81.6%,基本上实现了全县的水利化。1974年夏季小麦亩产达440斤,比上年单产增加了165斤。全年粮食亩产也由动工前1969年的430斤,跃上了亩产802斤。获鹿成为全省学大寨的先进县之一。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以《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的标题作了报道。

  “引岗渠”的修建不仅使农业得到了大发展,而且工业、乡镇企业、旅游业同样得到了更大发展。“引岗渠”流金淌银富了获鹿,也富了平山、元氏两县人民。但比这更大的是凝聚起来了“引岗精神”——群众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治水。获鹿人说到修建“引岗渠”就有唱不完的“杨家戏”,说不完的“西游记”之感,就有无穷的启动力,就觉得无尚光荣。